旧国货 那些年生活故事














大地牌校褛、菊花牌内衣、扇牌洗衣皂,若你可以琅琅上口说出以上品牌,或许都经历过国货在香港的黄金时代。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国货不是一种选择,而是生活需要,实惠又耐用。来到现在,国货依然在市场存在,但却带有设计老套、质素参差的观感。国货的黄金时代真的远去了吗?贴上「中国製」的标籤下又埋藏什幺意义和价值?
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香港,经济还在起步,洋货价格高昂,非普罗大众所能负担,因此国货成为主流选择。改革开放后中国输出更多国货,在本地掀起一阵「爱祖国,用国货」的热潮,本地国货公司的数量由1950年代的4、5间,增加至1979年底的70多间。
昔日靠便宜掀热潮国货公司提供一站式服务,集中发售民生用品,是不少市民购买生活所需的场所。裕华国货于1959年开业,今年刚好踏入60周年,是本地的国货始祖之一。对当年消费者来说,国货既便宜又易买,但对商家来说,引进国货却非易事。那时内地的出口公司不会来港,香港商家又无法直接跟内地的工厂或出口公司取货,因此很多港商会依赖本地分销商。裕华国货高级经理苏兆永表示,那时他们不单依靠本地分销商取得药材和食品,更「有幸」经广州交易会的渠道取得国货。
广州交易会创办于1957年,一年两度,每次为期约大半个月,至今仍是中国大型的外贸活动之一。会上可供採购的产品多元,包括大型机械、家庭电器、日用品、衣服、食品等应有尽有。「能够参与广州交易会是一种特权,我们每年春秋各去一次,在那裏得到第一轻工业部生产的民生日用品,所以价钱比较便宜。」苏兆永说。到改革开放后,取货渠道不断增加,他们也日渐跟内地公司建立合作关係,得到固定的直接供货渠道。他们又会到不同省份举行展销活动,洽谈引入可以出口的工艺品、药材、食品及牀被用品等等。
今日主打高质中成药成生招牌来到现在,洋货是主流选择,中国製品反而在年轻一辈成为「设计老套、用料不佳」的代名词,本地多间国货公司如中侨国货、新中联国货,也相继退出消费市场。不过,国产品牌至今依然佔裕华国货所有货品的八成。既然便宜货不合时宜,裕华就改变营销策略,以高质产品留住顾客。「坊间很多羽绒外套,花款多、价钱相宜,的确抢掉不少生意。我们只能以高价的真丝棉作主打,吸引其他客源。」女装部业务经理康翠兰说道。中成药是另一个「生招牌」,捧场客更以内地游客为主,「内地人来港买国货?事实就是如此。因为大陆商品有分外销及内销,他们觉得外销品比较可靠,而且我们入口中成药时经多重检验,绝对不是假货」,裕华国货高级经理孙伯扬说。
虽然年轻一辈没有上世纪的国货集体回忆,但现在内地网购热,何尝不是另一种国货潮?纵然受到网购的威胁,但裕华的採购部员工仍然信心满满,因为他们卖的还有网购做不到的购物体验。当天受访的採购部员工均在裕华工作超过30年,笑称都是「红裤子」出身,担当採购前亦在门市工作多年,因此对某类产品累积深厚知识,并能对顾客作出适当的购物建议。
文:黄嘉希编辑:Elaine电邮:feature@mingpao.com
RELATED- 蒐集旧物:达人最爱简约搪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