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课本 狂迷 民间讲古佬
旧课本 跨时空展览馆
05年开始搜集教科书的刘智聪,其收集到的 旧课本 数目已多到一个点,无法计算,放满家中、货仓和展示馆。刘智聪对于教科书的爱好,源自早年的摄影创作,他当时在空置校舍中做装置,拍摄课室校园的空虚场景。拍电视广告又做美术指导的刘智聪,现时为摄影老师兼旧课本展示馆主理人,他索性把富德楼十楼的租用空间,变成课室场景,全场到处都熟口熟面,老师用木椅、学生枱、玻璃门书柜、壁报版,一物一记忆。
学校的主题成为他收集的主线,今个月刘智聪和收集本土旧玩具的朋友crossover,把教科书中出现的玩具,逐一「弹出」,原来旧物放在一起都能有化学作用,以往平面的插画,立体地展示。




收集旧课本的渠道有不少,刘智聪最常去拾荒,深入拆楼深处更是一场冒险,「香港就如一个大废墟,所有的发展都建基于旧物旧楼上,不停拆毁旧记忆,建立全新的记忆。」採访那天,记者跟着闯进入一座位于九龙的旧楼,在9成空置的单位中,居然发掘出20年前的小学旧课本,刘智聪当然如获至宝,「每本旧课本未必太大独位意义,反而放在同一空间展示,可观性和可能性较大。」


教科书各个年代都有其特点,而刘智聪最爱收集的是30、40年的出版物,「主要收集自己成长的年代产物,70、80年代是最好的年代,60年代战后,香港向着美好新世界进发,课本中会介绍最新事,连街市也是一种创新事,令人觉得当时的香港好有希望。」


展示馆除了近30多年的书,也有百年前的旧书,这些「年轻古董」多数在拍卖网、慈善拍卖会中投得,价钱大约数千至几万元不等,视乎藏品的状态。例如百年前的清朝光绪33年(1907年)出版的《最新女子初等小学修身教科书(第二册)》,以教育作为「修身」的工具,要做君子好求的窈窕淑女,先要修正思想态度。

插画风格经典又和谐
刘智聪觉得教科书的插画风格亦非常经典,例如60、70年代的教科书插画,风格好崇尚自然,在插画师的想像中,家庭环境、小朋友之间的互动,或者上课的情况,都是很美好的画面,当年有书读已经是很幸福的事!


刘智聪经营民间展示馆,以自助的方式,让观众看到又摸到旧教科书,同一本课本,各人反应不同,「很多人上到来,看到以前读的课本,会好感谢课本令他的人生美满,相反地同一课书,有人会觉得是老点了他一世人,好想烧了本教科书。」
好似英文科最经典的 a man and a pan,是由60年代由牛津出版社出版的英文教科书,刘智聪说,不少读过这课书的人今已成为公务员,或者企业高层,当年英文叻,就等于人生胜利组。

展馆租约至明年快将到期,要再寻找一个新的展示馆并不容易,而这个无完结日的展览,已成为刘智聪一个长线的艺术大计,让香港人看到老香港的样子。未来计划要寻找新的展示空间,让更多艺术家一齐试做新的主题展览,但愿看到的不只是旧香港,更是本土人文价值的指南。
旧课本展示馆
地址:湾仔轩尼诗道367号富德楼10字楼
开放时间:星期六及日2-7pm